对于出行行业来说,这是警钟长鸣,值得人们感慨甚至是悲伤的一年。两起滴滴顺风车杀人事故,两个逝去的无辜生命,不仅仅让人们反思出行这门生意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能会改变出行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格局。
虽然网约车新*出台已经两年有余,但是在过去,它似乎让人听得见,但是看不到。很多不合规的车辆依旧在运营,而如今的年,最严格的合规化整治即将贯穿整个网约车市场,不会留下任何死角。
安全当头,无人能够置身事外。*策也许会成为网约车领域一个新的也更大的壁垒——之前总是说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壁垒,边界很容易突破,最常被提到的例子是美团,一家做团购和外卖起家的公司,在年2月份试水了打车业务,各大主机厂也入场了,开始纷纷布局网约车业务——似乎只要有钱、有线下资源,都可以挤入这个赛道。
*策和安全风险,看起来把这个行业的门槛加高了,但是对于那些依旧想在这个行业里生存和赚钱的公司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年整个出行市场没有出现大的风口,也没有更多新的概念,但它却依旧热闹,商业模式也在迅速迭代——共享单车行业重新洗牌,摩拜被收购,ofo资金链出现问题,哈罗单车也因单车业务无法盈利转向网约车市场,美团在上海轰轰烈烈地开城之后却选择暂时“修生养性”,滴滴加强出行后市场,主机厂动作频生。
这证明了,出行行业的机会依旧很大,它有着无限的可能。
想生存,甚至活得很好,就要抓住时机。
合规化让出行可能变成牌照生意
从年10月,网约车新*出台之后,合规化就变成了这个市场所有玩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但可能从没有一个时刻,会像现在这样让“合规”掌控着网约车平台的“命门”。
滴滴顺风车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意识到出行市场尽管巨大,但一只脚踏在公共服务领域,面对*府施加强监管已经成为必然。因为安全和监管问题,滴滴的估值已经受到巨大影响,美团也暂停了在打车市场的扩张和试探。
对于滴滴来说,年给这家公司带来的最大危机,可能并不是那两起安全事故,而是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合规化命题。虽然网约车新*颁布已经超过两年,不过在过去,因为网约车市场的供不应求的需求属性,很多不合规的司机依旧还在滴滴上接单。
想要完全避免违规司机进入市场,依旧还是太难了。快两年都没有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让滴滴一朝一夕解决掉,这似乎并不现实,也没有最优解。但是合规化,已经成为滴滴们逃不掉的宿命。
截至年5月,全国个地级市中,已有逾个城市出台网约车管理办法,网约车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已基本建成。未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监管只会趋严。可以遇见的是,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如果还想在现有城市运营下去,“牌照”是必不可少的门槛,而如果想要拿到牌照,这也意味着平台不但要向监管部门上传自己所有的运营数据,也要在合规化的前提下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所以最近在网约车市场有一个声音是,未来网约车公司和出租车集团将无本质化差异。这样的表述未必准确,不过,难免市场上的玩家们不会陷入牌照之争。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滴滴将要花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争取合规化的司机,受到更严苛的监管,而对于用户来说,打车难这一现实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不短的时间。
滴滴、美团和主机厂“翻墙”不断,混战不停
不过,出行市场的合规化,这倒是给一些平台更大的机会。那些有国资背景、或者受到*府扶持的公司,则可以趁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而各个地方上的主机厂,也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利用造车和牌照的优势,纷纷挤入网约车市场,群雄逐鹿。
多种迹象表明,美团虽然暂停了网约车的试探,但是并不会放弃这项业务,最新的消息是,美团拿到了进入北京的网约车牌照,还在郑州悄悄招募司机——这家公司很有可能在春节过后打开郑州网约车市场的大门。
去年的网约车市场新玩家还包括了哈罗出行,通过和首汽约车以及嘀嗒等平台的合作,哈啰不再只覆盖共享单车市场,还切入了出租车和顺风车等业务。
可能更令滴滴等头部玩家重视的新对手,则是以宝马和上汽等为首的主机厂。调研数据显示,年,在中国,包括网约车在内的按需出行市场价值超过亿美元。相较于汽车销售市场增长的不确定性,预计出行市场未来几年将以每年33%的增幅达到年的亿美元,到年则达到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未来,汽车企业将不仅仅是“制造商”,还将是一个“服务商”到年,全球汽车市场利润将有30%来自于出行服务,而来自新车销售仅26%。
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新能源车辆未来会成为网约车市场的主力*。这不只是因为越来越多主机厂依靠新能源车辆入局,更重要的是,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型具有不限购、不限行、有补贴的优势,而且牌照也更容易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年初,滴滴方面宣称要大规模铺设充电桩,这不仅仅是抓住更多新能源车厂与之合作,也在*定新能源汽车未来在网约车领域的广泛布局。
从*策的角度来说,新能源车辆更受青睐。目前已经有部分城市明确要求新注册网约车必须为纯电动车,绝大多数省市都明确表示鼓励新能源车申请网约车。部分城市通过限牌、限行*策间接鼓励网约车新能源化。
所以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不断挤入这个赛道。不仅仅是宝马,奔驰、大众、福特、丰田等诸多车企都在向更广阔的出行市场转型。
去年11月,上汽车集团宣布进*网约车业务,正式推出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相关信息显示,“享道出行”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群体,主打中高端用车服务市场。而与宝马在中国市场上硬碰硬的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则在去年10月宣布,与吉利按照50:50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做网约车业务,主机厂确实有先天优势。他们不缺少车辆,这就免去了要向租赁公司租车的环节,各大集团目前主打的各种新能源汽车,也可以解决牌照问题。
共享单车:会做下去,但是很难独立和盈利了
去年年初还很坚挺的共享单车市场,事到如今,只剩下一声叹息。
摩拜被美团收购,最终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了;哈罗单车也被蚂蚁“拿下”,这些都证明了,共享单车很难独立发展,除非成为这个行业的垄断者,才能迅速结束战争、盈利,在巨头和金主面前有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只要背后的巨头还有利益博弈,垄断就很难形成。
不知道ofo明白这个道理时,是否为时已晚。现在回首过去这一年,摩拜勉强算是借着美团的收购而平稳落地,哈罗单车改名哈罗出行后,转战网约车和顺风车市场,只有ofo依旧吊挂在高空之上,命悬一线。
也许在一年之前,很多参与者就已经意识到了,共享单车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存在,它挣钱太少了。它最终一定会变形,比如摩拜曾经就尝试过打车和分时租赁业务。而哈啰单车也在去年终于意识到单纯地做单车业务很难赚钱,最终才试图做四轮车业务以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ofo未必没有想过转型,也未必没有能力做出尝试,但是在残酷的单车大战环节,快速地拿钱、造车、补贴、出海、竞争,这才是生存下去的要义,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但最终,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否走得长远。
可惜了这门生意。直到今天,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得好像那些残酷的收购、转型和流血求生,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用户基数依旧繁花似锦、灿烂夺目。
而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年里,无论是美团还是蚂蚁,都不会放弃掉单车这门生意,毕竟他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流量以及现金流,即使它们需要公司来持续输血,以及不断地调整方向。目前依旧不确定的是ofo,资金断裂、债务缠身,以及押金困局中,是否能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自动驾驶很有必要,但做起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网约车市场*的还有自动驾驶。面对科技企业系和主机厂系的公司在自动驾驶和出行领域动作频频,倍感压力的出行服务平台也在加速布局智能汽车领域。
Uber在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技术,成立独立的自动驾驶部门,收购地图技术,大量招募自动驾驶相关人才,并且已经开始路测。相比Uber,滴滴的自动驾驶目前停留在布局阶段,具体要怎么在战略方面做出具体的发展,都还是未知数,而且相较于Uber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试运营,滴滴此时入局已算晚了一步。
而且,对于出行领域来说,自动驾驶看似是个巨大的机会,但是对业务模式,资金,技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目前无论是Uber也好,还是滴滴,都远不能乐观。
去年滴滴曾联合了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的数十家企业组成的“洪流”联盟。想必当初滴滴的打算是,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主机厂来做更多无人驾驶等尝试,另一方面,也想要通过联盟的方式减缓主机厂进*网约车领域。不过现在看来,在网约车这块大“蛋糕”的利益抢夺下,滴滴和他的同盟们更有可能演变成一个“携手度暗夜,天亮就散伙”的故事。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最终滴滴很难借力。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国际上虽然有Uber和特斯拉等公司已经开始试运行无人驾驶技术,但是不过目前仍然需要人力来监控汽车的动态以确保安全。
而从成本角度考量,滴滴副总裁朱景士也曾公开表示,中国路况较为复杂对于无人驾驶要求更高,而且司机成本并不一定高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成本。
另外,做自动驾驶对滴滴这种运营平台在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想把这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对网约车公司来说,这也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以下是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网约车公司CEO付强、首汽约车CEO魏东、美团单车(原摩拜单车)高管、华兴资本牛晓毅等人对于出行行业年趋势的观点呈现: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网约车公司CEO付强
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安全”作为交通运输业的第一要素,成为了整个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
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滴滴进行了一系列安全整改,推出并升级了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分享、全程录音等多项安全功能,并通过在部分城市试点醉酒乘车规则、安装车载录像设备等方式不断提升出行安全。
我们深知,虽然违法犯罪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但滴滴会将安全融入血液,持续加大在安全上的投入,尽最大努力守护平台乘客和司机。
年的网约车行业发展会更加规范。从最初的高速发展到现在的逐步合规,行业的规则会越来越清晰。只有真诚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社会监督,积极和用户沟通,才能够促进交通新业态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在新的一年,滴滴将秉承“创造用户价值”的理念,扎实做好用户体验和精细化运营,平台会更加重视乘客和司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