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变迁,钟声嘀嘀哒哒。
指针从表盘上划过,
留下岁月的痕迹。
一块表,一张桌,自成一片天地。
钟表匠人便是岁月最好的见证人。
“像我们这样的修表匠不多了,
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干。”
在乐余老街一间不到十几平米的修表店里,
赵巧英正细心地干着手里的活儿。
今年已经58岁的她,从事修表行业已经有38年。
对于钟表,她再熟悉不过,
看表盘,听表声,哪里有毛病,都能知道。
一张老式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修表工具。
这张工作台陪伴了她三十多年。
赵巧英说,以前表盖和现在的不一样,
要用手挤压才能摘下来。
“有时候力气不够,就像这样搁在桌子上用力撬出来。”
长年累月,原本平整的木质桌面已变得坑坑洼洼。
可想而知,曾有多少手表由她维修、保养过。
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上海、五一、钻石等国产品牌表。
这些是自动、半自动的机械表,
有很多需要手动上发条,
表盘上那亮眼的金属光泽,
总能招来众人羡慕的目光。
如今这些表中的大多数已经被淘汰。
赵巧英感慨,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看时间,
现在的手表大多不再有最初校对时间的意义,
而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赵巧英家从她爷爷那一辈起开始从事钟表修理的行当,
修表的手艺在他们家已是三代传承。
而她的手艺是从小跟着父亲学的,
父亲赵明顺是当时乐余老街上鼎鼎有名的钟表匠。
“他那时候挺艰苦的。
父亲当时除了和爷爷学修表,
还拜了三个师傅。”
在当时,学修表一般要先做2到3年学徒,
遇到不会修的地方去请教,
师傅在房间内修表,
徒弟只能在房间外等,
很少能将技法直接传授。
赵明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不断精进自己的手艺。
以至于同行遇到零件坏了实在没法修时,
都得等零件到货再修,
而赵明顺却能将精密的零件按原样制造出来。
他将手艺全部传给了赵巧英,
女承父业,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在小编采访期间,有位老伯来店里修表。
赵巧英说,来店里的很多都是回头客。
很多市区的人也会专程过来修表。
“要保养的话就全部拆出来,
洗一洗,擦干净,再上点油。”
赵巧英说,拆出的零件少则30几个多则多个。
搓制极小的轮齿,修整微细的游丝,
她用小巧的镊子夹起细小的零件准确地放入表盘,
动作行云流水。
纯手工的修理方式对修表匠技艺水平要求极高,
修表时要屏气静心,
以极大的耐心,用最微小准确的动作来操作,
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说实话,我们这个生意也做不大。”
纯手工的方式,无论订单多少,
都得慢慢做。
赵巧英保养一块普通的手表要用2个小时,
而越复杂的手表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去保养。
口传心授的手艺,
三代人的坚守,
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里,
有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对传承技艺的追求。
一座城市总有一些老店,
拥有着世代相传的手艺,
经过岁月的洗礼,
这些老店依然矗立在城市的一隅,
保存着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和记忆。
互动时间
你还知道哪些老店或老手艺?
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大家分享。
融媒记者:张楚
摄影、视频、编辑:张楚
冷?冷?冷?!张家港的这款御寒神器,你还记得吗?
塘桥这家开了30多年的理发店,你去过吗?
18岁起走村串户48年,手艺精湛,你认识他吗?
友情提醒:
张家港市民,进入公共场所,请按规定测量体温并出示“苏康码”,自觉佩戴口罩,不要聚集。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