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声区或换声点的概念应该先从声区做解释:
简略的说:低音区以胸腔共鸣多,声带松弛边缘厚,整体震动振动面积大;中音区口咽共鸣多,比低声区声带张力大一些,边缘薄一些,震动面积小一些;高音区进一步张力增大,声带变薄,头腔介入多。
声区一般是由声带的震动频率,共鸣情况,泛音情况,声带机能比例之类的不同而形成区域性的音色音质不同来划分的。(又要被说写论文了.....hhhhh)
所以,声区是因为音色音质的差异而存在的。而演唱中,我们要尽力消除这个差异,不然的话,我们的演唱就成为了传说中的不统一了。所以,锵锵锵~~换声的概念出现了!!
换声区指的就是由换声点拓展开的区域(几个音),这几个音就是卡在两个声区之间的部分。
换声问题主要出现的原因集中在几个小的层面:
声带甲杓肌与环甲肌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机能比例,这种比例的不协调非常容易让我们卡在中低声区的最顶端(甲杓肌太多)或者直接破音(甲杓肌溜了)
腔体共鸣与咬字:会把两者说在一起是因为其具有关联性,咬字其实也可以归类为腔体情况的一种,只是属于变量而已。腔体和咬字使用的错误导致管道与空气柱的共振出现问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也可能出现一些延展性错误:比如咬字力量的错误造成声音在咽喉部过度阻塞和投射过低等等。
气息相关:很可惜大家看到换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气息,但是气息相关其实非常重要。气息对于换声的意义,
其一:贝努利效应,一个被说烂的东西,总之他会促进声带的张力和状态变化,而且更容易产生协调的力量和共鸣状态。
其二,转移力量重心,这个意义主要是针对一些日常声带使用状态不太好的人来说的。这类人非常容易主动挤压声带,将重心转移后,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顺便将声带的机能比例变成可以调谐的非紧张状态。
简单来说:声区的存在是音色音质差异,而换声点(以及延展出来的换声区)是为了解决或者掩盖其不同,将之统一化而提出的概念。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几个转折点,我们跨过这些坎过后会觉得豁然开朗,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有一些瓶颈,使我们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那里,不能进步,换声区是这样一个难点。因此本文就换声区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对从事声乐教学和学习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换声区
换声区是每个歌唱者在达到腔体统一之前所要面临的问题,它是自然声区进入高声区的一个过度声区,声音由原来的开放自然变得拘谨起来,“喊”的因素以及脱离呼吸的现象逐渐显露出来。从歌唱者的角度看当歌者在练声时到达一定音高,就会出现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会感到嗓子用不上力或声音变散出现岔音。从生理特性来看,当音高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声带的闭合就会出现困难,声带会出现拉扯;影响气息的正常流动。简单的说,这种由某一声区的边音转入另一声区的边音就叫换声区。
二、换声区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声音虚
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换声区的时候都比较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感到声音没有落脚点,是飘起来的,使不上劲,声音不饱满,出来的都是气声,声音一下子也暗淡了许多,与其他音区的演唱明显脱节,无法做到强(f)和弱(p)的对比。此时应刻意多用哼鸣的演唱方式去演唱,哼鸣不但可以体会到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点和气息的连贯支持,而且还可以在增强声带灵活性的同时让声带得到休息。哼唱时注意力多放一点在口盖上面,在哼鸣的过程当中就很难再发出气声,也找到了声音位置,巩固好这种感觉后,我们再开始把哼鸣的感觉带到张嘴练习上,找到声音的落脚点,巩固练习。
声音虚还有一种就是开始出来的声音是虚的,后来又变正常了。另一种则相反,开始出来的声音是好的,后半部分变虚了。出现前一种情况则属于喉头的位置没找到,这时可以用“gu……”来练习,在唱这条练声曲的时候当第一个字母“g”的时候就把喉头放下来了,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找到喉头位置,也就可以避免开始一出口来声音虚,后来又变好的情况,这种强调字头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喉头位置。后一种情况,开始出来声音很好,后半部分变虚的情况出现的也比较多,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喉头不稳定造成的,有时候也是由于演唱者过度的放松,造成声音没有气息或喉头没有有力的支撑,那就需要注意喉头稳定的训练,比如练习节奏较快的“gu”或者“du”。而在演唱的时候我们经常都要求放松,有的学生误认为放松就是彻底地放松,什么都不做,这样就造成了声音没有了发声动力,造成了声音比较虚,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声乐训练中的放松是相对的,而不是彻底地放松,整个人都跨了下来,声音也就跨了下来,我们在放松的同时,还是应该注意保持足够的兴奋度和演唱的动力。
《嗓音解剖》解释产生嗓音神秘而复杂的原理。声音训练师和学生、声乐教师、专业歌手和演员,以及任何对嗓音原理感兴趣的人均可以从中学习嗓音解剖知识和发音原理,帮助科学有效提高歌唱技巧等。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