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基督教里的祥林嫂读莫言等待摩西有
TUhjnbcbe - 2023/5/23 21:47:00

编者按:莫言今年初在《十月》上发表的万字中篇小说《等待摩西》(原文阅读可按此)最近成了基督徒内部小圈子的热议话题。本平台之前陆续登过两篇对这部充满寓意的小说的评论(可见《是信仰上的浪子回头还是教会里的藏污纳垢?》和《等待约书亚?》)本文是再一位基督徒对读此文章后的思考。

柳摩西的爷爷柳彼得在文革时期,对信仰的坚守,像很多基督徒一样,在当时让人油然生敬。但是真正考验一个人信仰的是时间,不是一次面对逼迫的视死如归。经过文革逼迫的柳彼得,后来在当地教会有着相当的威望,也长寿而终,但是他的信仰哲学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己现在的长寿和在教会中的地位,都是因为自己的受苦,上帝所给的赏赐。所以在他看来,苦难是获取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必须经过的过程,这是上帝对你的考验。这种哲学通过他对自己重孙女——柳摩西女儿表现出来。一次是他吃炉包,却对饥饿的柳眉姐妹无动于衷;一次是孙媳妇马秀美和女儿发高烧,柳眉找他借钱看病,苦苦哀求,却只得一句“主啊饶恕他们吧”。当邻居指责柳彼得的时候,他讲出了自己的信仰哲学:“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在他看来现在经历的苦难是将来获得平安的必然阶段,是必须要付出的,就像自己当年经历的苦难一样,所以出手帮助了那些正受苦难的人,就会影响他们将来获取的福分。这几乎是这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种关于所谓的基督教哲学。以这种哲学再回过头来看柳彼得在文革中的表现,大致明白,他完全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这是他必须付出的成本。在苦难中如何度过,这几乎关系到一个经历苦难人的生存哲学,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在中国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但是这种赖活着哲学毕竟太消极,每天捱日子太痛苦,于是就发明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积极哲学,面对苦难,我们要忍耐,因为苦难是购买幸福的货币。这种哲学让我们失去了抗争的动力,让我们丧失了改变现状的希望,我们把改变的希望放在苦难结束之后,并且认为只要吃了苦,幸福必然来到。柳彼得的这种交易信仰,是在中国底层百姓的精神告白。阿Q堪称这方面的精神导师。因此柳彼得的长寿才成为传福音、拉人入教的卖点。

再回过头来看马秀美,我们发现这种哲学也是她的生活智慧。她与柳摩西的结合是经历过苦难的,家长反对,甚至哥哥对柳摩西的折磨,都没能阻止他们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们对爱情表达的忠贞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改革开放,柳摩西头脑灵活,社会关系混得不错,因此发家致富。也许接受了爷爷柳彼得传的福音,他们信了耶稣,也一定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曾经经历苦难的结果,所以皈依耶稣,虽然柳摩西不是基督徒。后来柳摩西离家出走,三十年未归,马秀美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吃尽苦头。要知道,在北方的农村,家里没有男人,只有三个女人,这是会被人欺负的。所以马秀美在二女儿没出生前,对“我”说“主保佑,但愿这次是个带把的”。柳卫东为什么会走,是因为没有儿子,还是外面真有了相好的?还是真因为传销?也许都有可能。让马秀美没有放弃柳摩西的原因,是她的基督信仰吗?显然不是。其一,在底层社会,女人信奉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伦理,所以一旦嫁了,就不会改嫁,终其一生就依附在丈夫之下,其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并没有兴起,尤其是女性出去打工,更不可能,农村为女性几乎没有提供改变自身命运的职业,而且马秀美还带着两个女儿,所以既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在家里找到工作。她后来经历的苦难就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她必须坚持,也只能坚持,三十年中,唯一支撑她的大概就是爷爷柳彼得的信仰,经历过苦难,才能得到幸福。时代造就了她经历的苦难,但是传统的生存哲学又让她安于苦难之中,在苦难里找到希望。三十年未归的柳摩西,最终是搞了传销,回来之后,加入教会,大概更方便传销的工作,正如今天很多教会在做传销一样。基督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又潜藏着巨大的传销经济资源。三十年未归,女儿对父亲已经没有感情可言,只有痛恨之意。马秀美对三十年未归的丈夫是什么态度,这是让“我”好奇的,好奇到去她家亲自问马秀美。但是看到马秀美说那句“主啊,您又显灵了……”,便不再问了,折而返回。“我”为什么不问了呢。因为“我”理解了马秀美为什么喜乐,不是赦免了摩西,而是认为上帝显灵了。今天柳摩西能回来,女儿能给自己买了空调,装了太阳能,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都是主显灵了,而主之所以会显灵,是因为她经历的苦难。这种哲学是从柳彼得的信仰继承而来。所以面对主的显灵,马秀美当然高兴。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对这种哲学,对这种宗教都是否定的。最后看着院子里的一切,“我”说自己是不正常的。那“我”真的不正常吗?大家都不正常吗?“我”去马秀美家之前是什么想法呢?柳摩西三十年未归,杳无音信,马秀美独自承担家庭,女儿对之恨之入骨,在“我”的想法里,马秀美也必然不会原谅柳摩西,不会接受柳摩西,这才是“我”认为的正常。但是看到马秀美的态度,看到马秀美对上帝显灵的信仰,“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无论太阳能,还是空调,还是马秀美今天的富裕生活,究竟是上帝对她苦难的回报,还是她两个女儿努力的结果?柳摩西的归来,是耶稣显灵,还是柳摩西走投无路的选择?三十年中柳摩西对家庭责任的缺席该怎样看待?是耶稣为了马秀美后来的幸福刻意安排吗?柳摩西就不承担责任吗?但是不管怎样,马秀美坚持了对丈夫的等待和接受。正如标题,等待摩西,主题不是摩西,而是等待,正是在等待中,马秀美展现了她从爷爷柳彼得那里继承的生活哲学。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历经苦难,却迷信命运,捐一年的工钱给土地庙,就为了死后有个好去处,无数的祥林嫂,安于命运,却不去抗争。

中国古老的生存哲学的确为底层苦难中的的人提供了安慰剂,这种安慰剂祥林嫂吃过,阿Q吃过,现在又借着这种掺杂了迷信和宗教色彩的一种基督教的样式贩卖给信徒。莫言描述了一种底层基督徒的真实形象,虽然这种形象是负面的。而这种真实存在的形象,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何走出迷信和宗教式的基督教,回归真实的基督信仰,才是亟需关乎未来的思考。

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经采用,我们会根据稿件质量付一定稿酬。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督教里的祥林嫂读莫言等待摩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