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称霸世界几百年的大英帝国,怎么就混成了个 [复制链接]

1#

18世纪初期,欧洲大陆还处于群雄争霸的局面,英国则因隔着英吉利海峡,遥掌欧陆局势,玩的一手好平衡之术,最终得以一家独大。到19世纪初,大英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全境大约有4亿多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领土约有万平方千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大国。

然而就在此时,英国已然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其实,英国之所以会被德、奥等欧洲后起之秀在某些方面逐渐超越,正是因为其本身过于强大。由于英国的*事力量太强大了,殖民地太广阔了。英国本土工厂生产的各种工业品根本不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只要运往殖民地,销售根本不成问题。(英国禁止自己的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所以英国资产阶级对于投资搞研发根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些破事,根本不敢兴趣。

英国资本家真正感兴趣的是利用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捞快钱。(与现在的美国一样。)所以在那时伦敦证交所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证交所,大英从那时起成为金融强国。大资本家都想去金融界捞钱,玩金融多易赚钱啊。左手进,右手出,一倒手,钱就来了。

可这一切结出的恶果就是,英国的工业制造业开始落后于德国与美国,其标志性事件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不再在英国。而于此同时,英国又穷兵黩武,两次与布尔人争夺南非、3次入侵阿富汗,最后又直接出兵参加一战。为了保住全球霸权,连年的战火让英国足足打光一代精华青壮年。

一战结束后,英国欠了美国8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虽然它利用英镑霸权赖掉了绝大部分,但战争带来的创伤依然让英国变得虚弱不堪。而于此同时的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英国+法国+德国工业生产总值之和,*金储量更达到全世界的44%。

美国总统威尔逊

在战后谈判时期,美国开始第一次尝试挑战英国的全球霸权。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目标很明确,他在与会期间首次论述了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并指出该联盟的目标就是应该是保证各大小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他们的*治独立。为此他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其中“航行自由”是为了遏制英国的海洋霸权,“殖民地平等”是为了瓦解英国的殖民地体系,而最厉害的则是“民族自决”,这为大英帝国最终瓦解点燃了导火索。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大行其道,威尔逊一心谋图的霸业,直接被美国参议院毙掉,为此他拒绝参加“巴黎和会”。而英国则绝处逢生,继续稳坐全球霸主。

英国首相张伯伦,(他因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策而倍受谴责)

在不过在瓜分德、奥等战败国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时,由于分赃不均,美国与日本这两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重新分割全球殖民地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而此时,英国与法国的殖民版图虽然得到扩张,但它们的工业能力与金融资本受到一战的严重削弱,对于维护旧的殖民体系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年英国出口的工业品仅为战前的一半,其从战前的债权国也变成战后的债务国。而法国更惨,作为一战的主战场,年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57%,农产品只有战前的60%,商船更是损失了一半。以高利贷打仗的法国,因战争拖欠了美国亿美元,拖欠英国亿英镑。正是英法这种财*的窘境,才塑造了其保守性的外交*策,即在确保旧的殖民体系不崩溃的情况下,向美日两国进行有限的妥协,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稍后有不惜姑息纳粹德国,施行绥靖*策。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经济大萧条,还是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德国轰炸机群向伦敦投弹

年5月10日,纳粹德国横扫西欧,爆锤英法联*,而此时美国依然奉行“孤立主义”,不愿意主动介入战争。希特勒在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后,立刻拟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帝国空*元帅戈林集结了德国空*主力3个航空队(架飞机),对英国的城市、港口、工厂以及农田进行了毁灭性的大轰炸。

丘吉尔,用精神信念重新点燃了英国人心中的骄傲

英国此时就一个字“难”。法国投降后,整个西欧都臣服于德国脚下,英国虽有强大的海*,可以勉强自保,但这也只是苟延残喘而以。丘吉尔明白只有得到美国人的帮助,他们才有希望击败德国。

丘吉尔为了换取美国援助,派出科学考察团,共享*事技术以便生产。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所使用的对空搜索雷达、航空发动机、近炸引信等先进技术,其背后都有英国的影子。最为关键的是英国还同美国分享了火箭技术与原子弹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将美国的原子弹引爆时间提前了2月—1年的时间。

《驱逐舰换基地协议》示意图

看到丘吉尔如此的急切,罗斯福当然不能放过这次“问鼎中原”的机会。年9月,英美签署了《驱逐舰换基地协议》,美国用50艘老旧的驱逐舰换取了英国在美洲8个*港和机场的99年使用权,这意味着英国彻底放弃了在美洲的*事存在。此后罗斯福又通过了《租借法案》,

将6成物资援助输血给英国。可是由于德国空*的死缠烂打,英国人自顾不暇,根本难以分兵帮助澳大利亚,抵抗日本法西斯入侵。而此时美国则以盟*的名义顺理成章的将*事力量伸入到了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之内。从年至年,美国建立了个海外基地,完成了全球战略部署。

罗斯福与丘吉尔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

如果你以为罗斯福仅仅得到上面这些,那你也太小看他了。就在年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罗斯福反复揪着殖民地问题不放,丘吉尔吃人嘴短。年8月,美英两国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其中明确提出了“尊重民族自决”、“保护航行自由”。罗斯福为解体大英帝国埋下的一颗雷,这算是埋好了。

美国依靠巨额的*金储备,成功夺取货币霸权。

在当时英镑作为英国霸权的支柱,其基础就是金本位制度,也就英镑与*金挂钩。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行英镑,各国储备英镑,以此结算国际贸易。而英国就可以利用“铸币权”,超发货币,割全世界人民的韭菜。而现在美国已经成功登顶世界霸主的宝座,当然要从英国人手里将铸币权抢过来。年7月,在美国的倡议下,西方各国家在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席间确立美元与*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被确立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运动在英属殖民地蓬勃兴起。

在二战刚刚开始时,英帝国迫于战局的需要对殖民地做出种种许诺,希望它们能够全力以赴投入战争。但战争初期,英国在亚洲与欧洲战场上的大溃败,对战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殖民地的人们认识到现在的英帝国已经脆弱不堪,它已经不能够给殖民地带来安全。而战后美苏鼓吹的“民族自决权”又给殖民地带来独立的契机。

英国底层民众的代言人,工*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

与此同时,领导英国人赢得战争的战时首相丘吉尔却在大选中遭遇惨败,英国工*以席比席高票赢得英国大选,工*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艾德礼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他对于丘吉尔鼓吹英国充当所谓“美苏之间第三种力量”的想法嗤之以鼻。工**府认为英国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对外积极与美国结盟,促使其放弃孤立主义倾向,承担保障欧洲安全的责任,以平衡苏联对欧洲的威胁。对内带头响应美国人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削减包括*费在内一切不必要开支,放弃海外的不良资产(殖民地),极力推动英国经济战后复苏。工**府的开闸放水,为大英帝国的解体敲响了“丧钟”。年新西兰、巴基斯坦、印度争取独立成功,与英国分家。年英属缅甸独立,爱尔兰与英国各走各路。

冷战时期,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荣光,决定最后一搏(三环外交)。

在年的英国大选中,工*因为出兵朝鲜问题陷入分裂,保守*重夺*权,丘吉尔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上任以后的丘吉尔一扫往日阴霾,开始大力推进其一直鼓吹的“三环外交”*策。他打算通过第一环英联邦,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第三环欧洲联合,将英国打造成美、苏以外的世界第三极,继续维持英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为自身谋求全球利益。从理论上来讲“三环外交”的确是一种十分高明的策略,但随着美苏两极对于英国打压的越发明显,丘吉尔的“三环外交”很快在现实中碰了壁。

英联邦内部分化、山头林立,英国根本难以号令群雄。

英国在战后谋求世界第三极的基础就是把英联邦国家之间向心力与亲和力当做英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外交资本,自己充当英联邦的邦主。但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英联邦“经历了一个数量上急剧膨胀、扩大,质量上日趋松散衰落的双向发展过程。”英联邦内部的离心力日益增强,英国这个徒有其名邦主也只能是一个笑话。

在美苏两国联手打压下,英国殖民体系开始迅速解体。

丘吉尔宣布“三环外交”后,英国人民沸腾了,他们雄心勃勃的希望恢复大英帝国的昔日荣光。正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祟下,英国拒绝加入欧盟、拒绝加入欧洲防务集团。为了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英国开始潜心寻找机会。

年10月29日,英法联合出兵夺回了苏伊士运河

在大英帝国最为繁荣的时期,它曾经拥有一条象征自己地位的运河,名叫苏伊士运河。它沟通者地中海与红海,连接着大西洋与印度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运河之一。英国正是依靠这条运河,维系着与大多数英联邦国家之间关系。它不仅是英国走向世界的关键,还是决定英国国际地位的关键。在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就一直归英国管辖。

二战结束后,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降到了最低点,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官组织”发动*事*变,英国的统治势力被赶走了,苏伊士运河也被埃及收归国有。这是英国所不能容忍的,年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悍然出兵,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此次战争进行的毫无悬念,弱小的埃及*队根本难以阻挡英法联*的入侵。正在英国人为自己即将赢得胜利而欢呼的时候,美苏入局了。

与埃及关系密切的苏联首先发难。

斯大林致信给英法首脑,质问他们“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面对苏联赤裸裸的核恫吓,英法首脑赶快向美国求助,而此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出人意料的站在苏联一边,他首先对英法出兵埃及大家指责,并要求其在24小时以内必须停火。直到此时,英国人才明白了,英国早已不是昔日的大英帝国。在紧张的对峙以后,英国只能无奈的宣布全线停火。苏伊士运河之战标志着美苏正式成为主导世界的超级大国,英国也在这场危机过后迅速没落,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开始相继独立。

(年苏丹独立;年加纳、马来西亚独立;年刚果(布)、塞浦路斯、尼日利亚独立;年,塞拉利昂、南非、科威特、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干达独立;年新加坡独立;年,坦桑尼亚、马拉维、马耳他、赞比亚独立;年,冈比亚、马尔代夫独立;年,圭亚那、博茨瓦纳、莱索托、巴巴多斯独立;年,南也门独立;年,瑙鲁、毛里求斯、斯威士兰独立;0年,汤加、斐济独立;1年,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从英国殖民地独立;3年,巴哈马独立;4年,格林纳达独立;6年,塞舌尔独立;8年,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多米尼克独立;9年,圣卢西亚、基里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年,津巴布韦、瓦努阿图独立;年,安提瓜和巴布达独立;年,圣基茨和尼维斯独立;年,文莱独立。)

英国在战后保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两大支柱—英联联邦特惠制与英镑区

战后尖锐的国际形式,导致英联邦成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英国通过联邦特惠制获益颇多。但好景不长,随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国际多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相继将手伸进了英联邦国家,英国在英联邦市场老大的位置变得岌岌可危。

到了50年代末期,随英国经济的恢复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使的新兴工业部门占比日益增加。英国生产的价格不菲的工业品很难在不发达的英联邦国家找到市场,因此只能向消费水平更高的欧洲寻找市场。年,英国正式提出加入欧共体使得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大为震惊,它们为此曾与英国争吵不休。眼看英国决心已定,英联邦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开始逐渐调整自身的对外经济*策,纷纷向美国、日本、欧盟方向寻找出路。到了7年底,英联邦特惠制就寿终正寝了。

英镑区是以英镑为中心、由英国掌控的货币集团或货币区域,它曾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物极必反,随着美国这个新任霸主对英国殖民地地区的经济渗透,以及英属殖民地的陆续独立,还有英国与欧共体贸易的日渐加强,这使得英镑在英镑区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英镑区国家想要进行国际贸易,也必须用美元结算。)到了70年代初期,货币金融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后,有很多英镑区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将自身货币脱离与英镑关系,而与美元挂钩。2年6月27日,英国格兰银行把英镑的法定有效区,重新界定为英国和爱尔兰后,正式宣告了英镑区走向生命的尽头。

联邦特惠制的寿终正寝与英镑区的瓦解,标志着英国彻底失去大国影响力,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

英联邦特惠制与英镑区曾是英国与英联邦各国保持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英国在国家实力日渐衰弱,依然能够在战后维持大国形象的最后支柱。随着两大体系的轰然崩溃,使的英国无可奈何地由一流大国沦落为与法国、德国一样的二流大国,甚至居于法德之后。大英帝国的辉煌已经成为昨日*花,英联邦特惠制被抛弃了,英联邦国家也不在寻求英国的保护。随着英联邦特惠制与英镑区的崩溃,以及英联邦各国独立意识的加强。在战后初期,俨然铁板一块的英联邦国家,已成鸟兽散。

到了撒切尔夫人执*时期,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外各种问题成堆。为了解决问题,英国常常需要向美国盟友求援。一个称霸世界几百年的超级大国沦落于此,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我是青岩谈书,喜欢二战风云的朋友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