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上帝教创立时,中国正逢鸦片战争时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各地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封建社会开始土崩瓦解。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中的保教*策使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此时的洪秀全因屡次科举落第,对儒家文化丧失了信心,又逢机缘成熟,接触到基督教,他一步步走上了基督信仰之路,从而撷取中西文化创立了拜上帝教,进行了基督教本色化在近代中国的初次尝试。
基督宗教自年(唐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19世纪已经三度失败,其失败原因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基督宗教始终没有能够像佛教那样,真正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也就是基督宗教传入中国后在本色化方面都没有取得成功。基督宗教第四次传入是在清朝末期,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传教士在华传教所取得的成果最明显的体现在“拜上帝教”中。拜上帝教历时十几年,其教义传遍大半个中国,本文试从基督教的本色化视角对拜上帝教进行研究,拜上帝教对基督教的本色化都做了哪些贡献?
它是如何推动了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首先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还要对学界关于拜上帝教的宗教研究进行梳理。基督教本色化的界定:中国学者应元道先生和日本学者山本澄子对基督教本色化都进行了自己的定义,总结为基督教的本色化无非是基督教完全摆脱西方色彩,彻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即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本色教会,并能建立起“藉着出于本土环境的文化范畴将基督教的道理表达出来”的本色神学。段琦在《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一书中对本色化也作了界定: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是在保证不改变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前提下与中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相融合,从而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同接受。
总之,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融合中国文化,还要适应中国社会现实。从本色化视角对拜上帝教的研究:段琦的《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段琦女士在这本著作中辟一章来讨论拜上帝教,主要是从基督教本色化视角对拜上帝教做了历史性的梳理。论文类有李炽昌的《圣经在中国——太平天国对经文的诠释》,李炽昌充分肯定了洪秀全等人对《圣经》运用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民间信仰)、乌托邦式的*治构想的意识形态的混合来解读圣经,认为圣经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应该有其在亚洲处境中的文本。关于拜上帝教的研究:著作类的有:夏春涛的《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从上帝教的创建、教义、经典、礼仪和节日、传播等方面对拜上帝教作了介绍。
论文类的有:闵丽的《道教--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内核》、王国平的《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基督教史观》、徐修宜的《论拜上帝教的二元化领导》、宋德华的《拜上帝教: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产物》、杨*的《论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道教的关系》、伍玉西的《从神灵观看太平天国宗教的演变》等等。从拜上帝教的性质(正教、邪教辩)、拜上帝教的功能、正名、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太平天国领导人、拜上帝教与中西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论述,给笔者的研究带来诸多启发。
宗教历史如马西沙的《中国民间宗教史》、牟钟鉴的《中国宗教通史》、王庆成的《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从基督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结合方面对拜上帝教展开了分析、评论,这些研究都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学者还鲜有从本色化视角对拜上帝教做专门研究的,只有段琦老师的《奋进的历程》一书专门辟一章来讨论拜上帝教,但是限于该书篇幅所限,很多方面未展开讨论。笔者认为,从基督教本色化视角研究拜上帝教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拜上帝教中的基督教信仰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以及如何与中国近代社会相适应等等方面。
本文从对基督教本色化的概念界定,进而分析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本色化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的本色化角度来分析拜上帝教对基督教的本色化做出的贡献,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对本色化概念的理解,在学理上对基督教本色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