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凯风
这是40年来最与众不同的春节。
疫情影响之下,“就地过年”首度成为潮流。每年一度的全国性人口大迁徙不复存在,大城市罕见告别春节“空城”的传统,“内循环”之下的消费格局呈现明显分化之势。
“就地过年”之下,谁是春节旅游消费最强的城市?
01
近日,各地陆续发布春节*金周期间旅游数据。
从已公布数据的城市来看,成都、广州、杭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旅游总人次位居前五,成都、广州、上海、南京、郑州旅游总收入位居前五。
可见,无论是旅游总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成都均位居全国第一。
就地过年,城市旅游消费格局面临全新洗牌。一些严重依赖外来旅游的中小城市影响相对严重,而兼具旅游文化底蕴、人口规模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的大城市,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成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成都文广新局发布的数据,春节*金周成都全市接待总人数为.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成都不只是位居榜首,而且处于遥遥领先之势,堪称一枝独秀。
与位列第二名的广州相比,成都旅游总人次超出30%以上,旅游总收入更是超出70%以上;与同属新一线城市的杭州、武汉等地相比,更是超出一倍左右。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成都春节旅游消费就多次位居全国榜首。
这一次,成都能先后经受住疫情冲击和就地过年的双重考验,在春节旅游消费中再夺第一,背后无疑正是发展韧性和消费活力的体现。
02
成都春节旅游为何这么旺?
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历来都是备受追逐的旅游目的地,系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市井烟火之气与现代都市之美相得益彰,成都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网红城市”,并非偶然。
然而,这并非成都春节旅游独占鳌头的关键原因所在。
就在春节之前,成都一度遭遇本土偶发疫情的冲击。作为常住人口第四多的特大城市,以及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枢纽,成都相比一般城市面临着更大的防控压力。
是选择一刀切管制,还是精准防控、科学防控,考验的是不同城市的治理能力。
成都选择的是后者。去年底,面对偶发疫情,成都构建的精准防控体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都经验说起来并不复杂:中风险地区封控管理,其他地区常态化管理;细致流调进行全面摸排,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不漏一人,但也不层层加码,既要避免一遇问题就迅速“冰封”的极端选择,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借助精准防控,不到10天时间,成都就无本土新增案例;不到1个月时间,当地6个中风险地区已全部降为低风险。
偶发疫情期间,整个成都烟火依旧,经济社会秩序井然,为春节消费欣欣向荣奠定了强大的信心基础。
事实上,精准防控,自年疫情出现以来就被成都确立为管理原则,这使得当地面对偶发疫情时从容不迫,随后又为春节“就地过年”提供了最大保障。
为此,成都在春节之前就进行了全面部署:
所有商场“亮码测温戴口罩”,机场等重点场所则有加强全面排查,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低风险地区人员以及重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更为难得的是,春节前夕,成都进一步发文明确指出:
在*策执行中严防擅自“加码”、层层“加码”,坚决禁止采取“一刀切”措施,切实强化*策的精准性、可及度。
这一态度可谓相当难得。*府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市民乐享新春之乐,烟火依旧,年味依旧,“就地过年”自然就不成问题。
成都的做法,生动体现了张文宏医生关于疫情防控犹如“陶瓷店里抓老鼠”的说法。既能抓住老鼠,又不碰坏瓷器,这是比一刀切管控更为复杂也更需要担当的做法,同样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成都做到了这一点。
03
成都,本身就是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
成都旅游资源之丰富,让一众城市望尘莫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千年武侯祠,声名在外;熊猫基地、宽窄巷子、锦里在短视频里一直热度不减,西岭雪山、锦江公园、天府绿道正在成为新的焦点……
这些充裕的旅游资源的存在,让成都市民得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体验。
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成都并未停留于此,而是以“场景营城”的思路,不断打造更多旅游文化新场景,借此丰富文化体验,提振旅游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户外消费、线上文旅,堪称成都“就地过年”下兼顾疫情防控和春节年味的重要创新之举,也是消费理念的全面升级。
成都是公认的宜居城市,绿水青山环绕,城市与雪山同框,市民休闲意识突出,天然就有发展户外消费的潜力。
早在年,成都就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年又将“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发展目标。近年来,成都通过打造万里绿道串起多个公园,借助城市绿脉串联起生态生活空间,“公园城市”初见雏形,为就地过年提供更多惬意的体验场景。
来源: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年)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成都仅公园、绿道就吸引了近万市民,借助多场主题活动,成功带动30万件产品销量,销售金额超过0万元,相比年春节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点亮锦江”活动,在春节期间短短几天就已成功“出圈”,刷爆各大网络平台,仅“夜游锦江”就吸引了19万人次。这一活动不仅再现了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景,而且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又一新名片。
如果说公园城市着眼的是生态价值,户外消费则将生态、商业有机集合在一起,率先在全国打造出“公园+”、“绿道+”等新兴消费模式。
与户外消费相似,线上文旅也是典型的新消费场景。
今年春节,成都上线了大量的云剧场、艺术直播、云展览等产品,线上文化群众活动参与人次超过.3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线上服务市民游客近50万人次。
无论是户外消费还是线上文旅,都一改过去消费聚集于商场、购物中心的局限,将消费场景从室内搬到了户外、线上等更广阔的空间,开拓出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借助场景赋能、消费赋能,从而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利器。
成都之所以能做出这些创举,与近年推出的“场景营城”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
年,成都向全球发布了0个新场景和0个新产品,其中不乏公园、绿道等户外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而且还有力带动了新消费崛起。
新场景、新经济、新消费,这背后正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全面革新,也是春节“就地过年”的重要保障。
04
就地过年,对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去,成都几乎每年都是“春节10大空城城市”榜单的常客。今年的“就地过年”,大量人口留在了城市里,无论是生活物质保障、疫情防控形势、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还是社会管理压力,都完全不同于以往。
可以说,就地过年,是一场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考验。
早在1月初,成都就率先发文鼓励来蓉建设者留在成都过年。随后,这一倡议得到更多城市的响应,国家七部门也于1月中旬发文“鼓励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过年”,“就地过年”就此成为定局。
虽说“就地过年”已经成为共识,但部分城市简单将“就地过年”等同于“宅家过年”,将“非必要不流动”等同于“不流动”,“一刀切”思维并不少见。
成都全然不同。对于一个以精准防控和现代化治理见长的城市来说,成都深知,疫情防控与开心过年并不冲突,正因为“就地过年”史无前例,才更需要让所有市民都感受到更强的幸福年味。
为此,成都策划了一系列的春节活动,从“点亮锦江”到“公园过年”,从“乡村主题”到“古镇迎春”,从“线上看展”到“云逛庙会”……许多外来务工者第一次感受到了蓉城独特的年味。
要做到这一切,背后的付出超出想象。多万常住人口,多万人次的出游,给成都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娱乐产品的供给,给了市民留在成都过年的更多选择;公共物资、能源保障、交通服务、安全保障,则是决定市民能否安心过年的关键因素。
我们看到,成都的公安民警留蓉过年,坚守一线,24小时全勤值守派出所。许多人也注意到,无论是大型商超还是社区便利店,都是灯火通明等待选购。而公交、地铁人流不减,秩序井然。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春节长假期间,成都地铁累计运送旅客.21万乘次,日均客运量达.74万乘次,同比去年增长.86%。
这背后,既是常态化防控的有力体现,也是城市各项公共服务未雨绸缪的结果。
05
人口红利,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人口向来是消费的重要支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则是双循环的重要支点。作为西部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都得以借助人口规模优势将消费提升到新的台阶。
数据显示,年,成都常住人口达万人,仅次于作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和重庆。
最近5年,成都新增常住人口高达万人,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见证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就地过年,对于人口规模庞大尤其是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构成明显利好。过去,每逢春节,大城市都会上演“空城计”,北上广深首当其冲,成都则是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前十的“空城”城市。
空城指数,在过去是城市吸引力的标志,如今则成为“就地过年”的红利之一。
这些常住人口留在了大城市,不仅成了本地消费的主力,而且还成了城市避免春节扰动从而迅速恢复生产的支撑。
人口规模优势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将是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助力。
成都人口吸引力不止于此。
要知道,四川年常住人口超过万,为中国人口第四大省,而户籍人口则超过9万人。
这意味着,整个四川还有多万人口流出在外。
可以预料,随着成都GDP迈向2万亿,加上成都都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落地,这些人口有望不断回归到作为省会的成都,进一步充实当地的人口优势,为产业转移和落实“国内大循环”战略提供更多的可能。
06
春节旅游消费,是成都消费活力的见证。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完善扩大内需的*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可见,提振内需、促进消费,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这背后,与我国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变化不无关系,背后也不乏国家大环境变化的影响。
培育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是这一战略重要的落脚点之一。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西南门户枢纽,背靠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众多国家战略,同时拥有人口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上双机场、众多领事馆、世界强企业云集的优势,理应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此,成都近日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舒畅消费”:
推动八大类消费场景“一场景一示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级高端商圈1-2个、特色商业街区个,引进品牌首店0个以上,培育特色小店个,加速形成全域全景全时消费格局。
无论是高端商圈、特色商业街区,还是品牌首店、特色小店,都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硬指标,也是提升幸福生活的重要元素。
年,成都将继续重点打造条特色商业街区,推出个户外消费场景、个公园城市网红打卡点、个体育消费新场景、条绿道精品旅游线路。
这些新消费场景,无疑将为消费升级带来新的提振效应,也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这一次春节旅游消费的开门红,将成都的消费潜力、活力、实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成都打造“幸福美好生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