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这套丛书为读者近距离接触世界思想史巨著及其中深刻洞见提供了平台,并传递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大家不妨走出阅读的‘舒适区’,直面生活的挑战,发掘自身潜能,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的热忱,去感受书籍涤荡心灵的力量。”
日前,“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系列讲座首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举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策学院于海教授主讲,聚焦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代表作《文化的解释》的经典文化理论、相关解释案例及具体文本解析等展开论述。
首讲主题为“人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读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由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复旦通识教育中心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创办,上海图书馆b站、外教社wexpress视频号和复旦通识抖音同步直播,吸引了8万余人次收看。
上海图书馆*委副书记杨咏梅副书记指出,上海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气质”的现代化文化场所,希望通过举办通识教育讲座,让读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世界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培养兴趣,汲取知识,收获专业学习和思维方法上的进步。
在“文化的理论”部分,于海对格尔茨和《文化的解释》做出了批判性评价。在他看来,格尔茨对“文化”的定义,强调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并指出这一概念与马克思·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在学理逻辑上的承继关系。此外,通过列举吉尔伯特·赖尔“深描”概念,引出格尔茨对文化研究对象的说明,即符号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建构。于海分别列举巴厘岛“斗鸡”、威廉·富特·怀特“街角帮”研究以及保罗·威利斯文化研究等经典案例,指出必须将主观意义的解释和客观结构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分析,以获得对自我导向行为之结果的平衡判断。
“文本的解析”部分,于海介绍杰弗里·亚历山大“强文化范式”三个特征,还援引了汉娜·阿伦特和菲利普·津巴多相关理论,表明“平庸之恶”普遍性和社会情境对“人性之恶”的煽动力量,呈现了经典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希望通过实现通识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以及通识教育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延伸,来培养一种学习的‘信仰’。”复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锋强调,通识教育是大学自我改革和提升的引擎,其中“核心课程”建设对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法、目标上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
据了解,“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对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著作进行解析,帮助读者以新视角看待观点和影响。丛书涵盖11个学科门类,首批推出94种,其解析著作囊括了哲学领域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心理学领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国富论》等。丛书历史跨度非常广,既解析了近年畅销书《偏见的本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也有古希腊时代思想经典《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古代*事家孙武《孙子兵法》也占有一席之地。
该丛书对于世界思想史巨著的解析并非一味迎合,而是极具批判性思维。丛书编委会遵循了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开发的批判性思维“pacier”模式,全面培养6种批判性思维技巧——分析、评估、阐释、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理性化思维。“当今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出色语言能力,还应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孙玉谈到,上外教社策划出版“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恰恰契合这一培养目标,希望通过系列通识讲座,集各领域学者专家之力,为读者带来百家争鸣的阅读盛宴。
资料:文汇网
作者:许??旸
编辑:马泽泓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