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国游记之五科隆大教堂,和上帝对话的 [复制链接]

1#

韩庆祥出国三天了,一直没离开小城雷姆沙伊德。今天宣布去科隆,心里高兴的像放飞的鸟儿。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中巴播放着轻松的乐曲,得意的行进。公路两边,层层叠叠的树林,遮挡着天际的风光;从林地的间隙里,偶现大片大片平展的庄稼地。不同颜色的地块,边缘笔直,这样规范的农田,多年前曾在山东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欣赏过。只是奇怪,号称德国人口密度最大的这个北莱茵州,人在哪儿呢?没见村镇,更没有连片的高楼。

接近11点,路边有了建筑物,也有了行人。有人猜测:“该是科隆到了吧?”一个反驳说:“怎们说,人家科隆也是世界大都市,这里连座高楼都没有,不够县城级别吧。”咱队友的眼真“贼”啊!不错,在中国,如果没几座高楼,都不好意思叫县城。正猜着,汽车拐过一条商业街,一下子闪出科隆大教堂那两尊黑褐色的尖塔。放眼望去,它如同两支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两三片白云,站在塔尖上拂拭了几下,又一尘不染的飘走了。

趁大家兴奋,我让伙伴猜猜塔尖上的十字多大个?“视线中,像只麻雀站在尖上”。“猜猜实物有多大?”“差不多有煤气罐大吧。”“差的太多了!”快走到教堂了,地面上有一尊雕塑,我说:“这就是塔尖的原件。”人的目光从塔尖移下来,上下比对,真是惊讶:“哇噻!这座三层宝塔应该安置在公园里啊?”“可不是吗,这么大的个头,怎么蹲在马路上呢?”问的有道理。可大部分游客只顾往教堂跑,看都不看就擦身过去了。18年前,我来这里时,要不是德国朋友格瑞克先生特意指点,我也不会注意到。它下半截呈8棱体,拦腰是一个蝶形的圆盘,钉着16块标牌,转着看标牌的字样,蝌蚪状的、云纹形的、JQK形的,地球村通用的文字都欣赏到了。可惜,它不认识咱。只有朝向教堂的那块,上面6行字咱全会念:“大教堂塔楼顶端十字花模型与原件大小一样年落成的大教堂的标志高9.5米宽4.6米”。

如果只看教堂,不读一下标牌,怎能获得视觉的震撼?谁能想到刺向蓝天的塔尖上,会是这9米多高、4米多宽的庞然大物?继续想下去,多年前的动力机械那么落后,如何把它托举起来?如何在高空固定?脚手架怎么搭起来?砖石、泥灰怎么提升上去?我只顾仰头琢磨施工办法,脖子都扭疼了。而当年,在晃晃悠悠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在令人晕眩的塔尖上挥汗的工匠,却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记录。说什么“劳动创造世界”,其实是哲学家空洞的定义。至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啊”、是“城市的灵*”啊,只不过是学者抽象地评说。我倒是觉得,这两座享誉全球的尖塔,应该是给那些献身宗教、不怕粉身碎骨、创造出建筑界奇迹的信徒们,树立的永久的纪念碑。

正胡乱联想,导游开始分发听筒耳塞。这是位中国人,齐耳短发,个子不高。她说:大教堂的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它的双塔是从正面门墙往上砌的,高达米。自从年动工,直到年竣工,历经多年,经过几十代德皇和主教,施工期之长堪称世界之最了。它与巴黎圣母院和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并列全球三大教堂,还称为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描述这样宏伟的建筑,自然不能照搬导游的讲解。米是什么概念?咱新买的商品楼都是32层,高度米左右。你站在楼下目测一下,再加高它40米,都快够着云彩了。它高大,它宏伟,还用我再说吗?我必须写我所见,写我所思。

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是鸿篇巨制,还是千把字短文,都是用细节来表达作者的立意。眼前的科隆大教堂,作为立体的建筑作品,又是惊世骇俗的杰作,它的设计意图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烘托主题?还真要仔细“阅读”一番呢。

妻子刚走到教堂跟前,就被眼前的两扇大铜门所震撼。她喊我过去:“你仔细看,这个门环在狮子嘴里衔着,狮子眼睛多凶猛,转圈的鬃毛都是浮雕。”可不是吗?大门表面分割出几个板块,都用疏密得体的花卉,烘托出天使、猛兽、瑞鸟、剑客、钥匙等形象,画面紧凑,这些浮雕怎么加工的?她手握门环,拍了一个近景。这个特写镜头,让我无意中“读”到作品的细节。顺着教堂外墙一看,更有了重大发现。这哪里是墙?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艺术画廊:怀抱婴儿的圣母,被钉上十字架的基督,骑马的,挥剑的,有的图案是镶嵌的,有的雕像就站立在外墙的高处,数也数不清。即便是门框窗台,也是层层叠叠的几何造型,没有一处留白。

看看楼顶吧,通常的楼顶,在视野中就是一条线。可教堂的顶部,全是高高低低的、数也数不清的尖塔,你根本找不到与天地平行的那条线,哪怕是一小段也没有。这些精致而典雅的艺术制作,该投入了多少艺术家,不得而知,怪不得建造周期跨了七个世纪?

单就风格点评,故宫的红墙*瓦,宫门的九排铜钉,很简洁地显示出皇权的威严;如果换做科隆风格,宫墙和大门表面的所有空间,都要用艺术图案占据,就连铜钉的圆弧表面也不会放过。年前的这位总设计师,也一定是位虔诚的教徒,他追求纷繁而瑰丽的艺术成果,把教堂当做宗教的载体,仿佛要把圣经的每一个字都体现出来;他在有意消除建筑物顶层的呆滞感,用上万个小尖塔与最高处的双塔相呼应,塑造出凌驾万物之上的神灵所在,成为庄严的朝圣之地。

作者生活的年代,德意志尚未立国,在封建领主及教会的双重压榨之下,哀鸿遍野。苦海中的苍生,世世代代受苦受难,他们有多少悲苦需要倾诉?有多少烦愁希望解脱?人们急需一处安放心灵的神坛,宁愿相信这些尖塔,会让上帝听到声声祈祷,

这位总设计师,用他的怜悯之心,来缓解人世间的冲突,把他的心血浇灌到他的作品中去,给予建筑以灵*——来这里倾诉吧,这是和上帝对话的地方。在科隆大教堂左侧回廊里,是去世的大主教棺椁。石棺上躺着的一尊尊雕像,有的合十祈祷,有的手握权杖,头上都戴着大主教金冠。有人问导游:“里面有人的遗体吗?”“有啊,主教的。”“哦!好可怕。”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可这些权势显赫的主教,死后也不肯“离岗”。他一辈子站在神坛上布道,躺在石棺上还要捧着那本圣经。他曾百遍千遍的宣讲旧约、新约,阐释基督教教义,传播马太福音、约翰福音……可是,德国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没给天下播下福音,却给苍生带来无尽的灾难。敢问权势显赫的主教们,你可曾扯着战争贩子的耳朵叮嘱过:“和为贵?”

中午12点,教堂里钟声齐鸣,一种肃穆庄严的气场,让人怯怯地坐到礼拜堂的长椅上。此刻,可以微闭双眼,在钟声中与神交流,入静的感觉真好!不行,咱到底是俗人,正入佳境,一眼瞄见地面烤瓷图案,天使那白玉般的肌肤,含情脉脉的蓝眼睛,真让人心仪;穹顶和四壁的彩绘玻璃窗,在阳光照射下,显现出数不清的画面人物,奇形怪状,那些大红大紫的装扮,像极了扑克牌J/Q/K画面上的大王,端的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圣殿。

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可以同时举办婚礼、葬礼、洗礼。爬上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楼,方知这里有尊大钟,重2.4吨呢。钟声在科隆上空回响,应该会直达天庭吧。教堂要清场了,下午有大礼拜。

走出大铁门,一群白鸽在教堂前肆意翻飞,大模大样地停在你脚跟前,这是它的领地,没得说。有位画家,戴顶礼帽,着灰汗衫,浑身脏兮兮的,斜伸着腿坐在地上,他涂抹的画面上,似乎有长着翅膀的天使翱翔。各种肤色的、各种穿着的游客,尽管摩肩接踵,也不肯践踏他的作品。有的往他的盒子里丢几个硬币,就绕过去了。导游说,这是抽象派画家,广场地面随便画,没人干涉。

沿着教堂右侧往后走,不远处,是莱茵河大铁桥,轻便快捷的小火车在桥上往来穿梭,大桥的长廊里,游客潮水般的向大教堂涌来。此处空间开阔,“德国团”得以合影留念,从背面把大教堂完整的收入了镜头。再见了!科隆大教堂。蓝天之下,你那两尊标志性的尖塔,看上去,还真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庆祥,男,原供职于济南市机械工业局。系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历下区作协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成员;虽然多年从事机械制造业,但一直喜爱文学,年起,写作的诗歌、散文、评论文章陆续在人民日报和省、市、县级报刊发表,著作有《我和带锯二十年》、《家庭成员作品集》等。

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