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拜上帝教创立的背景分析,可知拜上帝教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这要归根于洪秀全个人对基督教的信仰和崇拜真神上帝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失落感所致。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洪秀全的神学是当时来华传教士思想的一种‘内化’。构成其神学核心的几对范畴,如‘上帝——撒旦’、‘天堂——地狱’、‘上帝国——撒旦国’……实际上,洪秀全几乎全盘接受了传教士的这种末世论、撒旦国度论及其‘中国观’——中国是一个偶像崇拜的国度,是被撒旦控制着的黑暗王国,现在的紧迫任务,是让上帝(和基督)的真理之光照耀它,给它光明……”。
那么,当笔者从基督教本色化的视角去审视拜上帝教时,却发现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本色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洪秀全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和思想根源来看拜上帝教的本色化性质,以及拜上帝教本身几个方面来说明拜上帝教和基督教的本色化的关系。洪秀全崇信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是仕途之路败落,这对洪秀全个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尤其在心灵层面上。可以断言,对于落第之痛苦无法忍受的洪秀全借助于基督教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是可以理解的。也促成了早期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本色化的关系实为密切,而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建立,洪秀全大肆修改《圣经》,拜上帝教才不断偏离了基督教的实质。
思想方面,拜上帝教对基督教核心信仰的吸收,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研读过中国宗教史的都知道,中国的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儒释道三教合流,再加上民间信仰深入其中。洪秀全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那么,在中西文化之张力的视角下来理解基督教本色化是有一定可能的。洪秀全将基督教核心信仰吸收过来,但是让基督教在中国生根与成长,必定要依赖于中国的文化以及社会土壤,为了能赢得中国信徒的认同,洪秀全对西方的基督教接受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的元素,如儒家伦理道德思想,道家的思想以及民间信仰思想。可见,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是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宗教组织,可以视之为基督教本色化在近代中国的初次尝试,虽然这次尝试最终并不成功。
拜上帝教本色化的基督教之特点体现在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中,其主要表现是宗教世俗化。拜上帝教不仅使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宗教团体,同时也使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适应了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为基督教的本色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从拜上帝教的经典以及文化层面透视其本色化的历程,洪秀全是在其儒学根基上解读西方基督教的,因此,他所撰写的宗教著作中透视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由于例如,《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中就透视出洪秀全用儒耶思想改造社会的愿望。拜上帝教一方面彰显了基督教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却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
宗教核心信仰的“皇上帝”也是带有中国伦理特点的上帝,天父,他六日创造天地万物,第七日休息,洪秀全称之为皇上帝就是在上帝前面加个“皇”字,带有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意思。在解释“辛酉异梦”时,自称是上帝次子,耶稣变成了天兄,显然带有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以及封建宗法社会的痕迹,体现出家族制的信仰对象。皇上帝把高高在上的独一真神一下子拉回到人间,具有了人间的家族血缘的封建伦理化特点,人化了上帝的同时也神化了人间的力量。正如宾长初博士在《太平天国对上帝形象的创造》一文中说:“太平天国还赋予上帝以世人一样的性格”。
实际上,洪秀全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介儒生,却在这里得到了真神上帝的权柄,成了上帝的儿子,负有神圣的使命来拯救世人。“三位一体”观中主要是阐述了圣父、圣子之间的“父子一体”,圣子、圣灵之间的“兄弟一体”,可见是加入了儒家伦理层面的解读。在天国观上,拜上帝教加入了儒家入世思想。宣传天上有大天国,也宣传人间有小天国,鼓励信徒在人间积极实现人间天国等等。从而使西方的基督教负有了中国社会现实意义,也更加贴合中国民众的现实精神需求。
通过本章的论述,显而易见,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本色化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尽管其结果失败了,但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在拜上帝教创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中皆可以清晰看到,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采取了基督教本色化的这种方式,尽管他后期大肆修改《圣经》,反对儒家传统文化,使其宗教思想逐渐偏离了本色化的实质,但是,笔者依然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基督教本色化在中国的初步尝试。那么,拜上帝教对基督教的本色化做了哪些贡献,如何推动了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笔者将在下一章节中详细来分析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