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引发出大家对亏损公司的全面质疑。近年来,瑞幸咖啡、蔚来汽车和拼多多和等一大批亏损公司陆续上市。它们一方面巨额亏损,另一方面高速成长。
如何看待这些公司,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跨行业梳理,我认为复盘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因为这行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经历了兴起、疯狂、巨亏、洗牌,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
接下来,我将分为几篇文章,讲述一下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历史,探究一下背后的规律。
一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人们短距离出行一直不是很方便,存在着痛点。通常来说,短距离出行是指3公里以内的出行,即步行太慢、打车太贵的路途。
相比传统的步行、公交出行和打车,共享单车在短距离出行上具有明显的优点:等待时间短,便利性强,在距离不远的情况下,花费总时间和金钱都要优于其他出行方式。
不过,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后经历过三次模式迭代。从后才真正兴起了。
二
在互联网共享单车模式探索中,有两家公司表现亮眼:OFO和摩拜。它们分别探索,都走上了共享单车的创业道路:
1、年6月,OFO率先在北大校园推出OFO小*车。早期的OFO单车和传统自行车一样。没有GPS定位,无法掌握单车的实时位置;而且采用了机械锁,容易被破解骑行。
不过,OFO小*车优点在于成本低,可以快速占领市场。根据媒体报道,其成本仅为元/辆。
2、摩拜单车发展稍晚于OFO。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开始投放运营。不过,摩拜对其共享单车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了实心胎、轴传动、铝合金车身、智能锁等。
总体来看,摩拜的产品要更出色,针对公共骑行进行了重新设计,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摩拜做这些设计是为了降低之后的运营维护支出,但是也带来车身重、难骑行等缺点。而且其成本较高,据媒体报道其初期成本高达元/辆。
两家公司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很快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有效验证了共享单车确实解决了短距离出行的用户痛点,具有真实需求。
从年底开始,投资人对共享单车模式不断看好,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作为行业先行者的OFO和摩拜获得了大量融资,开始了疯狂的扩张过程。
三
年9月和10月,OFO连续获得了B轮和C轮融资,仅C轮融资就达到1.3亿美元。其中包括金沙江创投、滴滴出行等头部创投和产业资本。
在强大资本的支撑下,OFO开始走出校园,在城市提供服务。从年11月起,OFO开始了城市扩张战略。不但在成都、厦门等城市布局运营,而且向海外扩张,先后在新加坡等城市布局。截止年5月,OFO宣布正式进入第个城市-拉萨。
在此前后,OFO的融资也非常顺利。先在年3月获得D轮4.5亿美元融资,紧接着在4月获得了蚂蚁金服战略投资,而后在7月又获得了超过7亿美元的投资。滴滴出行和阿里巴巴都成为其战略投资者。
于是,OFO继续不断扩张,向供应商下了巨额的采购订单,并且和主要竞争对手摩拜打起了价格战。先后宣布免费骑行活动。
截止年10月,ofo小*车宣布日订单突破万。相比去年同期,ofo日订单量增长远超31倍。
四
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开始投放第一批单车。4个月后,摩拜单车进入北京。其时尚的外型,方便快捷的设计,迅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