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刚刚,被告上法庭的共享单车巨头,爆出重磅 [复制链接]

1#

从曾经资本的趋之若鹜,到如今的坟场遍布;

潮水退去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几乎全线裸泳。

近日,早已主动宣布破产的小鸣单车,官微又爆出重磅:

因被债权人提起诉讼,管理人尚未进行实质性审查,所以破产工作计划仍在进行中。

换句话说,曾红极一时,坐拥8亿押金的小鸣单车,如今沦落到,即使想痛苦结束自己的创业传奇,而不得的尴尬境地。

早在去年12月8日,因为无法按时退还用户押金,在受害消费者的频频举报下,广东消委会一纸诉状,将小鸣单车的经营管理方悦骑科技告上了法庭。

小鸣单车,也由此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全国首例被公益诉讼的巨头。

而在小鸣单车爆发危机之前,悟空单车、酷骑单车等也相继陷入被投诉丑闻。

时至今日,小鸣单车还在从死缓转向死刑的路上挣扎,但却一路上眼睁睁的看着无数同行,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即使强大如摩拜,都无法避免被卖身的宿命,而唯一残存的巨头ofo,早就爆出财务危机。

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在资本疯狂的追逐下,不仅催热了共享经济,还一度被誉为互联网经济下新的创业模式。

然而当监管开始规范行业后,所有不理性的狂热,都注定是昙花一现。

去年8月,交通部联合等十部委发布的“禁投令”,成为整个行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共享单车企业自由投放,不受限制,但“禁投令”颁布后,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多个热点城市,相继叫停新增单车投。

要知道单车新增投放,是后进者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最有效的的方式之一,突然被叫停,也意味着:共享单车行业,从曾经的草莽扩张,正式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没有投放,没有市场份额,曾经寄予厚望的资本,自然开始了疯狂的套现大撤退。

而没有资本加持的单车企业,被兼并,甚至宣布主动破产,已经是无可避免的选择。

年2月时,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透露,“全国77家共享单车企业中有20余家倒闭或者停止运营。”

小鸣单车,只是行业的缩影而已。

共享单车背后的生意经

在互联网经济形态下,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其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最常见的两种形态。

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疯狂烧钱投入,而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适合实力雄厚,资金规模庞大的企业;

商业模式创新:打着某种幌子,只要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资本的青睐,就能成功的转化为套现的潜力,这种模式投入少,回报高,被初创型的企业所疯狂追捧。

而共享单车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集大成者。

很多人有疑惑:不断疯狂烧钱的单车,到底如何赚钱?

答曰:押金和信息!

用户要想使用单车,不仅需要实名注册,也就是你所有的个人信息,无论是联系方式,还是身份证号,都会通过后台上传给企业;而且还需要缴纳或者99元等不同金额的押金。

要知道,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价值,何况还是隐私度极高的用户所有身份信息。

当然最关键的是,让用户注册的同时,还让其心甘情愿的自掏钱包,这简直堪称是*才般的创新。

且不说,因为随时能退,所以绝大多数用户不会抵制交押金;

也不说,用户需要频繁用车,多数不会主动要求退,相当于这笔巨大的资金沉淀在押金专用账户中;

单就说,一个注册用户对应一份押金,但是一辆车却锁定不止一个用户,这将是规模何其庞大的资金池。

就拿摩拜为例,一辆车至少锁定8位用户,按照每人押金元算,意味着一辆投放,将会为摩拜带来超过元的押金积淀。

而摩拜目前每年的新车投放,早已是千万级别,也就意味着每年将有超过数百亿规模的庞大资金进入摩拜的资金池。

这完全可以比肩一家小型的储蓄银行。

再来看单车的生产成本,大批量的购入,叠加合作工厂规模化的集中生产,每辆单车的成本价可能仅仅只需要不到元。

这也就是共享单车企业,疯狂的向市场不断大量投放,即使“单车坟场”层出不穷,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冲动的根源所在

看似赔本卖吆喝,其实就是闷头发大财。

无人监管的风险

动辄数百亿的押金,却无人监管,总归是要出乱子的。

从挪用账户资金肆意挥霍,到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

曾经让用户十分信赖的共享单车企业,开始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欲罢不能,甚至玩火自焚。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玩得最过火的企业,首先爆出资金链断裂的丑闻,连部分用户的押金,都无力支付。

随后更大规模的丑闻,如滚雪球一般,席卷整个行业,也让消费者最后一丝的信任消失殆尽。

群情激奋的消费者投诉,叠加遍布全国各地的“单车坟场”,终于逼得监管痛下杀手:紧急叫停了新车投放。

上文说过,每辆投放的单车,就犹如行走的储蓄所,不断的为单车企业,带来庞大的现金流。

如今这些企业,要不盲目扩张的步伐早已迈出去,或者押金早已被挪用,期待着新的用户填补前面的漏洞。

没成想,监管风向的突然转变,让人猝不及防。

通过新增用户支撑资金链的路被掐死,唯一只能寄希望背后的资本继续输血。

奈何,资本向来是趋利而又对*策极为敏感的。

铤而走险,跟着*策对着干,向来不是资本的做法。

即使就连行业老大摩拜,最终都拗不过资本的大腿,被迫卖身,投入资本轻松大撤退,站在台前的创始人也是功成名就。

受伤的唯有供应商和消费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打着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行程”痛点的幌子,共享单车的出现,一度让我们惊呼:堪称是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当我们通过共享自己的个人信息,付出定额的押金,才能享受所谓的便利时,没成想早已掉入资本设置好的圈套之中。

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我们付出极小的成本,就能享受出行的方便时,却全然忽略了;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单车,还有集全民税收提供的公共资源。

出来混,总归是还的。

共享单车背后的资本,肆无忌惮的收割韭菜,终于让无数的消费者,开始觉醒。

从被誉为新经济创业模式的楷模,到沦为资本争相远离的弃儿。

中国经济的崛起,注定不能只靠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

唯有坚持技术创新,方才是正道。

共享单车凉了不要紧,只要实体经济能活,中国经济才能加速转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