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呦话说黑客帝国是怎样变为现实的 [复制链接]

1#

12月10日,《黑客帝国觉醒虚幻5引擎体验》开放了下载。

自从TGA上公布这段演示之后,“觉醒”以假乱真的画面就让所有玩家为之一振。

播片有意地将真人影片和虚拟影像穿插播放,冲淡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

与其说这是游戏,不如说这是一段宣传虚幻5的广告。

图1:青年基努游戏(左)真人(右)

12月22日,《黑客帝国4》正式在北美上映。

阔别19年,这段传奇终究还是续了下文。这个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经典系列,此前并没有一款称得上经典的游戏。

而《黑客帝国觉醒》和这IP的前一款游戏《尼奥之路》相比,算来也隔了16年。

趁着《黑客帝国4》还没在国内院线上映,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黑客帝国》从电影到游戏的漫长道路,感受这个经典IP背后的魅力吧!

与游戏结缘

提到《黑客帝国》的两位导演:拉娜·沃卓斯基(变性前叫拉里·沃卓斯基)和莉莉·沃卓斯基(变性前叫安迪·沃卓斯基),大部分人都会从他们被好莱坞赏识的剧本《食肉动物》开始讲起。

但实际上,二人接触游戏的时间一点也不比电影晚。

图2:沃卓斯基兄弟

兄弟俩从儿时就经常在家里玩桌面游戏,比如当时风靡美国的《龙与地下城》。

游戏为孩子们打开了幻想之门,也让他们对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自己写游戏规则书(相信很多人小时候也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值得庆幸的是,这份爱好最终被带到了成年,甚至还开花结果了。

《黑客帝国1》上映之后,我们熟悉那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亲自给两位导演写信,称赞《黑客帝国》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好巧不巧的是,两位导演同样是小岛秀夫的粉丝,之后更多次访日“公款追星”,顺便在日本寻找合适的游戏开发商。

图3:沃卓斯基姐妹

《接入矩阵》的失败

是的,早在年之前,“还是兄弟”的沃卓斯基姐妹就已经在筹划《黑客帝国》的游戏了。

年《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刚刚上映,就有一款名为《黑客帝国:进入矩阵》的动作游戏发售。

这款游戏由美国的游戏工作室ShinyEntertainment开发,不但以《黑客帝国》世界观为背景,甚至还内置了由两位导演亲自编剧、执导的,近一个小时的独家片段。

也许沃卓斯基兄弟希望游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黑客帝国》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接入矩阵》并没有使用电影里的主角尼奥当做主角,而是选择了配角奈奥比和幽灵当可操控角色。

鉴于购买游戏的玩家大部分是冲着电影来的,而他们又更在意游戏主角,因此严格来说,这款游戏并没有切中玩家的需求。

图4:《黑客帝国:进入矩阵》

不仅仅是游戏角色,《接入矩阵》的游戏体验也不尽人意,这其中当然有时代因素和机能限制,但最主要还是因为工作室翻车了。

沃卓斯基兄弟搞定了游戏的真人演出,将游戏操作和关卡全权交给Shiny工作室负责,但因为赶工,游戏的整体表现不尽人意。

场景重复度过高、剧情分支过少等问题,让游戏的可玩性大大降低。

尽管有时代原因,但《接入矩阵》的画面在那时候看也不能算很优秀,被同行甩了一条街。

最后,游戏的武术指导虽然与电影一样由袁和平担任,但却吃了技术的亏,动作导入进游戏之后失去了精度,失去了神髓。况且,游戏中的枪支可以搞定绝大部分情况,近身格斗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图5

尽管《进入矩阵》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万套,但却成了史上最受差评的游戏之一。

《尼奥之路》的进步

实际上如果深入调查就不难发现,《进入矩阵》的失败情有可原,从游戏开始制作到正式发售,跨度足足有四年之长。

而四年对游戏行业来说,已经足够变天好几次了。

事后,Shiny工作室也承认,本作更多的是一个“磨合、探索的过程”,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开发经验不足。

但不管怎样,为这款游戏给予了最大支持的沃卓斯基兄弟都是不背锅的。

年,距离《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的上映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

同样由ShinyEntertainment工作室制作的《黑客帝国:尼奥之路》正式发售,尽管前作口碑惨淡,但让粉丝们倍感欣慰的是:这一作终于可以用尼奥了!

图6:《黑客帝国:尼奥之路》

好在《尼奥之路》的游戏素质相较于《进入矩阵》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首先便是游戏的画面。

在游戏操作上,《尼奥之路》吸取了前作的教训,支持玩家切换目标进行射击,需要近战格斗放倒的敌人也增加了不少。

除此以外,场景特效提升明显,甚至放到现在也还过得去,前代饱受诟病的子弹时间也得到了大幅度优化,虽然还是有点小毛病,比如枪支的弹道会严重偏移,AI智商严重不足等等。

图7

值得一提的是《尼奥之路》的剧本,这一作确实做到了沃卓斯基兄弟想达到的效果。《尼奥之路》的故事大纲基本沿袭了《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剧本,也有许多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甚至可以改变三部曲的结局。

在此基础上,电影也加了不少支线剧情来补充世界观,不但提高了游戏的重复可玩性,更能让看过电影的粉丝会心一笑。

遗憾的是,《尼奥之路》尽管素质尚可,但销量却没能超过《进入矩阵》,而这也成了Shiny工作室最后一部《黑客帝国》游戏。

虚幻5下的《黑客帝国觉醒》

《尼奥之路》之后,由MonolithProductions工作室制作的第三人称网游:《黑客帝国在线》也开始了运营。

尽管作为一款年的网游,《黑客帝国在线》的素质已经相当之高,但游戏反响平平,最终在年关服。

《黑客帝国在线》关服之后,《黑客帝国》的游戏就此销声匿迹,而更多的优秀游戏也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黑客帝国”,想要用游戏实现《黑客帝国》的呼声似乎越来越小了。

直到电影《黑客帝国4:矩阵重生》宣布立项。

图8:《黑客帝国在线》

年12月10日,这个传说在TGA上卷土重来。

十多年过去,一切都变得大不一样,过去的兄弟变成了姐妹,当年负责电影特效的金·莱布莱里也已成为Epic的首席技术官,当年的基努里维斯变成了“强尼银手”,甚至虚幻引擎都更新到了5。

图9:《黑客帝国觉醒》

在包括微软、《战争机器》系列开发商TheCoalition、索尼、电影特效商IndustrialPixelVFX、3A游戏艺术设计商AirshipImages和华纳兄弟娱乐等至少20家公司的协力之下,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融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占地16平方公里、有多栋建筑的虚拟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开着汽车和飞机自由探索,尽情感受虚拟世界的冲击。

游戏里还收录了不同时代的基努的高精度模型,外观以假乱真,足以媲美真人。

“这是现实吗?”,也许是的,因为未来已经近在眼前。

图10

实话实说,《黑客帝国觉醒》实在不能算得上是一款完整的游戏,它更像是虚幻5展示自身性能的优秀广告,配合TGA的热度和电影一起来了波宣发。

但那又怎么样呢?这足够让人心潮澎湃了。

也不尽然,还有更劲爆的。

比如……让《黑客帝国》成为现实。

图11:你分得清这是真人还是游戏吗?

欢迎来到《黑客帝国》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12月18日,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CorticalLabs宣布,他们在培养皿中培育了万个人脑细胞,称之为“盘中大脑”(DishBrian)。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通过电流向这些细胞发送信号,教会了他们打《Pong》这种乒乓球电子游戏。

“盘中脑”也很聪明,仅用了5分钟就学会了游戏的实际玩法,而假设换人工智能来学习游戏的操作,可能要花费90分钟。

“也许在我们的眼里,这些人脑细胞只不过是盘子里的细胞,而在它们眼中,他们是活在一个世界里的,一个类似《黑客帝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乒乓球。”

CorticalLabs的首席科学官BrettKagan说。

图12:右边盘内的人脑细胞在玩游戏

目前的人工智能依然是基于大数据,在设定好的程序中运行,无法突破,更比不上人脑。而要让人工智能拥有真正的智能,就不得不借助已有的事物:生物智能与人脑智能。

当生物与机械结合在一起,就能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诞生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加上机械的躯体,就能制造出科幻电影中那种智能机器人,能学习、有情感,看上去和人类别无二致——甚至,可以连身体也不需要?!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里的剧情?

在电影里,人工智能发达到一定程度,机械就成了世界的主宰,而人脑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维反而成了他们的升级工具和电池。

而当人工智能自己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创造,那就可以脱离人类完成进化——这,就是矩阵革命!

还好,这个实验还只是初级阶段,这样的未来不见得就能成为现实。

图13:缸中脑猜想

但无论是《黑客帝国》的伟大猜想,还是虚幻5的惊人表现,亦或者是盘中大脑的实验,似乎都在传达同一个讯息:未来已近。

也许有朝一日,墨菲斯摆在尼奥面前的红蓝药丸,就将在你我眼前出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