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帝国3个维度带你从抑郁症的全世界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报道了一则新闻:

湖南湘潭韩某的儿子因在读书期间遭受同学欺负,心情一直不好,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韩某遂想通过迷信给其儿子治病。通过朋友介绍了“法师”陈某初,“大师”在其家中通过画符咒、请神明、强喂符水等封建迷信手段治疗后,韩某儿子的病情却恶化,但陈某初认为是正常现象,遂画了一碗符水令韩某配偶强喂其儿子服下,最终致其死亡。这一事件最终结果是韩某失去儿子,“法师”被判三年,失去自由。

这让抑郁症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在现代社会,抑郁症越来越常见。据估计,全球10亿精神障碍的人里就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也越来越多。但即使抑郁症如此常见,很多人对它仍缺乏必要的正确认知,就如上述家庭悲剧中的当事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才能清晰明了地认识抑郁症呢?《抑郁帝国》给了我们答案。

本书作者美国乔纳森.萨多斯基,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教授,著名的精神病学史学家。在《抑郁帝国》这本书中,他采用崭新的视角,通过梳理抑郁症的古今历史脉络,从多个角度,结合历史故事、科学研究等方式将迷雾一般的抑郁症捋清并深刻解读,力求对抑郁症的理解保有正确的认知,并构建应有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3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它的世界吧。

01抑郁症:跨越古今的一场“爱恋”

出生高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从小就受人尊敬和有着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令他单纯善良,但这一切停止在父亲被杀,母亲再嫁的时候。从此他陷入了对父亲死因的怀疑、忧郁,以及母亲再嫁叔父的羞耻和愤怒之中,终日愁眉不展,对生活产生厌恶并有了“自杀”的观念。

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莉娅,由于父亲参与刺杀老国王的事件,被哈姆雷特当作复仇工具,并无情抛弃,生性单纯善良的她一方面由于封建原因不敢背离父兄,一方面又不相信哈姆雷特对她的背弃,在双重矛盾的忧郁心境下,终于因为哈姆雷特杀了她的父亲这一事实发疯并坠河身亡。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悲剧里的两位主人公都出现了忧郁症,这种症状在当时已引起了欧洲大部分人的注意力。

所谓忧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疾病,有毫无缘由的恐惧,有时有一种与现实决裂的妄想。这些症状与现代的抑郁症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当前MDD主要诊断标准里的9种症状里都包含着心境异常低落(包含自杀的想法)的状态。可以证实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无论精神科医生还是历史学家,几乎每一位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都认为抑郁症是忧郁症的新名称。

新旧事物的交替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虽说不一定完全是克隆复制过来的(特别是抑郁症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也无法完全摒弃,就像书里作者所说:“即使忧郁症和抑郁症之间缺乏完美的重叠,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连续性。”

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如果追溯抑郁症的历史,那它也有一种关于过去和将来的呼应,一场跨越古代和现代的“爱恋”,而不是只有单纯的现代属性。

那么,除了跨越时间,抑郁症还有着什么样的帝国世界呢?

02抑郁症:包含身心的一种互补

作者在书里重申了四遍的一句话是:“生物和心理模型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斥的。”

其实就是在强调抑郁症并不单纯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它是两者相关的,互相存在和影响的,并不互相排斥,就像手心与手背,缺了谁都不行。

前段时间,由芬兰贝克心脏与糖尿病研究所的微生物生物信息学家主导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特征许与抑郁症相关,其背后的创导机制则与基因有关。该份研究调取了有着40年历史的数据库里的人的样本量,研究人员发现两种导致住院患者感染的常见细菌—摩根氏菌和Kiebdiella菌在肠道中的大量存在似乎能引起抑郁。研究团队对名后来患上抑郁症的人进行的一项微生物调查,发现他们肠道中的摩根氏菌显著增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吉尔伯特说,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关联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这并不能断定说抑郁症就一定与基因,与遗传有关,但至少不能脱离生理原因而单独发生和存在。

网友“若如初见”在年患上了抑郁症,那时的她情绪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目标,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差点轻生。时隔两年,仍未见缓解。后来在闺蜜的帮助下,养了只迷你小公鸡,并给它起了“好运”的名字。平常生活中就给它洗澡、喂食还有互动,慢慢地她的抑郁症就得到了缓解,现在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辅助治疗。

在网上火了的宠物鸡告诉我们抑郁症不但在病因上离不开身心的互相影响,在治疗上亦是如此。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话糙理不糙。

抑郁症在身体上的和心理上就是不能只靠这其中一巴掌,因它而出现的问题也无法简单地一刀切,一贴治。双管齐下,方能正解。

所以,在抑郁症有关治疗的方面,肯定也有着双重的方案,这又是怎样的世界呢?

03抑郁症:双重治疗的一项失衡

既然抑郁症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那就需要相应的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道路上,生理和心理治疗是否平衡了呢?

大约从年到年,人们建立了对精神疾病可以用生理手段进行治疗的信心,之后相继出现了脑叶白质切除术、休克疗法(以ECT为主)。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抗抑郁药,最初是抗结核药异丙烟肼,接下来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至年礼来公司研发了百忧解后的几十年,抑郁症治疗进入了全新和繁盛的化学时代。

药物治疗兴盛的时代,紧接着带给人们一个疑问:难道抑郁症只是化学性的吗?如果抑郁症能用药物治好,那无意识冲突又是什么?

出版于年彼得.克拉玛的《神奇百忧解》一书里提出了一个争议性术语:“美容药物学”。就像整容手术一样,它在医学上不是必要的,而是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是药就有副作用,抗抑郁药也逃不过,只不过在化学性时代,在克拉玛那里没有将这个做为重点。如果这种药只是“美容”,那是否用于没有真正生病或者只是有点抑郁的人身上效果会更好?

这种突然间在药物治疗时代出现的“化学失衡”,有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将抑郁症污名化,医生强调这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的疾病;也有的是在病因和治疗夸大了对治疗的兴奋的说法等。所以患者在药物治疗后,有的仍无法真正的痊愈。但这并不能就此全部否定药物治疗的价值,转而单寻求心理治疗的突破。关于这两种治疗方法,就像本书作者所说:“不用过分炒作它们,也无须放弃有帮助的旧知识。”

以上只是抑郁症治疗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专业讲解尽在本书中一一体现。

写在最后

抑郁症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迄今为止,对人类仍是一项大难题,想要全面而充分地了解它,唯有将它的来龙去脉理清,细读《抑郁帝国》这本书,就可以将你带入抑郁症的历史浩瀚长河中,多元、立体、理性地看待它的世界。

就像本书推荐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说:“只有站在无限高远的时空,客观地审视抑郁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窥见其真容。”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德国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如是说。

以历史为切入点,从抑郁症的全世界路过,深度解读它,才能了解它的根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