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日军的战列舰装甲问题浅谈日军战时技术因 [复制链接]

1#

日本VH装甲钢仅相当于美国ClassA装甲的83.9%。也仅相当于一战时期英国的装甲水平。在二战时期,日本处在各*事强国最低的装甲水平。二战日本装甲一直停留在一战的水平。

一战结束后,华盛顿条约限制各国海*建设。虽然欧美海*强国没有大规模建造战列舰,但却都在不断提升装甲的性能,作为技术储备,以便在未来新型战列舰建造时赢得先机。然而日本在这段期间,真就给自己放了海*假日。装甲技术就停滞不前,还是一战前的水平。为了建造大和号,却没有生产毫米装甲的大型设备,还要从德国进口。可见日本战列舰装甲水平的落后。而且,大和号VH装甲钢没有采用渗碳硬化工艺。因为太耗时,这种钢材进行渗碳处理需要花费4~5个昼夜,再加上煅烧时间,制造一块装甲钢需要一个月。日本一共才有几台高炉能锻造毫米厚的钢板,要是这么一块一块炼,要等猴年马月才能把大和,武藏,信浓的数万吨的装甲钢造完。

于是,日本采用VH的硬化技术来缩短工时,但钢板表面硬度就不如渗碳硬化技术。这降低日本VH装甲的扛弹性能。不同厚度装甲表面硬化程度,及其抗弹性能影响美国CLASS—B,硬化层硬度HB,硬化层厚度55%德国KCN/A的硬化层硬度-HB,硬化层厚度40-50%英国的CA,硬化层硬度HB,硬化层厚度30%日本VH装甲的硬化层硬度HB,硬化层厚度25-35%最后比较的结果就是:

较小的厚度mm以下厚度,美国CLASS—B的防护性能最优。-mm的厚度,德国KCN/A的防护性能最优良。mm以上的厚度,英国的CA的防护性能最优良。

硬化层厚度较大的装甲,比如占总厚度的55%。虽然装甲硬度高,但会比较脆,容易断裂。在抵御高速小口径轻弹,效果较好,但抵抗大口径重弹所产生冲击压力时,就会力不从心的断裂。硬化层厚度较低的装甲30%,虽然硬度下降,但装甲体有更好的韧性,延展性,在面对1吨多重的大口径炮弹轰击时,装甲能产生15%—20%延展形变,进而更好抵御大口炮弹的冲击压力,避免装甲断裂。

战后美国占领日本,获得四块日本的VH装甲样品,一块厚度mm装甲质量优秀(其实源自德国的冶炼技术),两块mm和mm厚度的装甲质量,与美国和德国的装甲相比性能垫底。另外一块毫米装甲样品是二战期间,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被改装航母,其主炮塔的毫米前装甲就保留到战后,没有随着信浓号航母一起沉入海底。而信浓号是在二战开始前就开始建造,主炮装甲也必然是提前造好了,所以信浓号炮塔的装甲质量与大和号是一样的。不存在因战争资源缺乏,偷工减料一说。

IJN对RN在远东的相对优势,除了欧战威胁使得RN的主力舰无法分出足够对等力量应对,另外一点就是“八八舰队”所体现的“动员体制”的战前动员,也就是透支生产能力。事实上,日*的生产能力真的得到最大动员,其实是在年后,也就是伪满的几个工业计划之后。可以说婆罗洲的石油供应作用被夸大了——在美国对日石油禁运之前,婆罗洲只提供了15%的燃油,而美国提供了7成以上。至于废钢铁、铜、铅等的供应也大略如此,普拉约炼油厂等构成的东印度石油加工能力,虽然得到了扩充,但是空间有限;而且随着制海权的逐步丧失,到年,南方*与本土之间的补给线就已经被破坏了,能够向本土运输的石油是否构成主力就已经很难说了。日*建立成熟的工业基地比一味的掠夺原料更有实际意义。

修造技术也是影响日*投入航母作战的不利因素之一。美*在珍珠港修理战损航母仅需要72h,而日*在吴的船厂则需3个月。飞行员的补充更处于劣势。日*的飞行员都是由日本官方投入重金培养的,全周期培养都是损失一位少一位;而美国的民用航空发展,储备了众多的民用飞行员,再去*训周期就会短得多。这就是后期信浓号建好之后没有优秀飞行员形成真正战斗力的原因。其实在中途岛之后日*在海航上就已经受到严重损失,吉尔伯特群岛作战时日*竟然把航母后撤,这不是日*不知道制空权重要性,而是航空兵损失太严重,需要到本土补充飞行员;同时对于战机的更新换代并不及时,迫降在阿拉斯加群岛的零战被美*缴获分析弱点,美*也换装了新型号歼击机;而日*所谓的“紫电”跟进很晚,而且也难以形成足够战斗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