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夫兹博里美从何来 [复制链接]

1#

夏夫兹博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教养良好且学养深厚。十一岁精通多门语言,15岁赴欧洲大陆游历。他早年曾受到洛克的指导(没错,就是那个提出“白板”说的洛克),后又与许多思想家、艺术家交往。欧洲大陆的见闻与新思想迅速与他原有的知识发生反应,他成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思想家。后来他回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进入国会上院。可以说,他是一个妥妥地有思想的官二代,也可以说是一个现实贵族与精神贵族的统一体。

美的原则——来自上帝的神性

夏夫兹博里是18世纪著名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是在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宗教学说。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后,教会的权威遭到质疑。出现了所谓的新教派。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说/p>

“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欧洲居民几乎有百分之四十都信奉了一种‘革新’的神学……到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每十个臣民中,就有七个是新教徒。”

新教派别之间彼此争论、甚至互相迫害,信仰上的分歧很快升级为暴力冲突,年爆发了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战争——三十年战争。并于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宗教战争的结束为宗教带来了相对宽松的思想氛围,人们的思想获得一定的解放。思想因素与外部环境都相对自由的条件下,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虽然信仰相对多元,教会权威不再,但神的威严仍笼罩在西方世界的上空,太过偏激的思想依然很难为大众接受。所以,在当时社会过于新潮的理性主义的发展必须披上神学的外衣,(就像文艺复兴要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一样),这件外衣就是,自然神论。

所以,自然神论中也是包含着理性主义因素的。或者说,自然神论是用来辅助理性主义性质的哲学体系的合理性的(参见上帝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的位置)。

夏夫兹博里也是一样,他试图将启蒙的原则灌注到宗教教义中。

首先肯定神的存在和神的作用,他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不在宇宙之外,而在宇宙之内中,上帝是宇宙的灵*。可见事物的魅力都是上帝原则的明显显示。

也就是说,上帝是一个理性的神,上帝、理性、自然界是一体的。基于这些,夏夫兹博里认为,宇宙的美是第一性的美,我们所见到的美是宇宙的美的显现(影子),他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表现了宇宙(即神)的美,是第二性的。所以美并不是来源于我们可见可感的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神性。

美的特性是神性,上帝(自然神)是美的最高因,是“造成形式的力量”,美需要通过事物表现出来,人可以通过事物认识道神性的美,但美不在物质实体上,事物美的根源是心灵。

人的获取美感的途径——内感官

虽然夏夫兹博里曾师从洛克,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洛克提出过我们所熟知的“白板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心里什么也没有,就像一块白板一样。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洛克否定先天观念的存在,将一切能力归结于后天经验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夏夫兹博里反对他这一理念,且认为这样的观点会导致宇宙间道德秩序的瓦解和人的精神生活的灭亡。他认为,人先天就有对美丑善恶的审辨别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名字——内感觉。

有人认为,“内感官”不应该被看作简单的感官,而应该是经过反思的,由理性参与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因为审美客体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对美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审美活动应该是直观与反思的融合。以我们今天的知识能力来理解,这种观点非常有道理,但就夏夫兹博里本人的思想来看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首先,夏夫兹博里认为,人的内心不是像洛克说的白板一样空无一物,而是具有先天的秩序和审辨能力。

“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见出美,认出秀雅与和谐。”

眼睛,耳朵等感官对事物发生反应是一种直觉活动,只要眼睛、耳朵尚具看和听的能力,就能在事物出现时看到他们的形态,听见他们的声音。

眼睛能迅速在声音、色彩、温度湿度等因素中捕捉到色彩轮廓等因素,耳朵能迅速捕捉到声音。内感官也能在眼睛耳朵等外感官捕捉到的这些感觉材料中捕捉到秀雅、和谐等美的因素。

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内感官“似乎可以理解为一个器官,能利用先天秩序对感知到的感知材料做出直观的反应,这种反应就像算法结构里的框线一样,按部就班,无需反思即可得出结论。

夏夫兹博里还认为,审美感和道德感都是天赋就有的。

“我们内在的眼睛也就马上辨出美好的,形状完善的和可欣羡的。”

“分辨根植于自然,则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应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

道德感是善,美感是美,可见,夏夫兹博里认为美与善的来源是一致的,上帝是最高的美,艺术美是上帝的美的影子,人天生具有对美与善的审辩能力和相应的秩序,可以通过内感官感知到美。

质疑:审美具有主体差异性

按照夏夫兹博里的说法,人天生具有一套审美秩序,且这套审美秩序对美的感知是直观的。

那是否意味着美丑是有一套固定标准的?

夏夫兹博里似乎自己是承认这一点的,因为上帝就是最高的美,神性就是美,这是夏夫兹博里的美的标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逻辑是可以自洽的。

但就现实而言,他似乎忽视了审美的主体差异性。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当然,这也是历史语境造成的。不可否认,他提出的“内感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进步。

吉尔伯特和库恩在他们所著的美学史中评价夏夫兹博里说:

它只是用感觉这个词,是为了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道德心与审美趣味的传送具有直接性和可信性,这种动机是想通过把我们对美和善的感受同我们整个实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保证我们这类感受的重要地位和严肃性。”

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过程,在历史中的人不断探索、发现,并用适当的语言将自己的发现描述出来,以待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夏夫兹博里也因对感觉经验的重视,成为英国经验论哲学在美学上的正宗,启发了康德等美学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