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里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拜谒武侯祠
TUhjnbcbe - 2022/11/24 19:56:00

前几天,我专程去拜谒成都武侯祠。楹联俪辞皆盛赞诸葛孔明一生的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历史形象、民间形象、文学形象,诸葛丞相无疑是完美的。而后代人有所争议的是蜀汉中期诸葛亮执*后五次北伐所带来的弊端。

武侯祠门口赫然竖立着清人赵藩撰写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同时还隐约暗指了诸葛在国弱兵疲时北伐带来的弊端与诟病。

说起诸葛丞相,先肤浅谈谈个人观点。我一直敬佩他确实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昭烈托孤之时蜀汉*权几乎到了覆灭的边缘:夷陵之战后精锐散尽,丧士亡君,幼主当*,强敌环伺,内外交困。而且最主要的是益州刚刚收复不久,人心不稳。刘备一死,益州内部就出现叛乱。诸葛亮凭借自己出色的危机处理能力,稳定住了局面,平定内乱、治理朝*、整顿*务、繁荣经济。

国弱民孱时,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备受争议有损孔明形象的焦点。愚以为,这本身就是蜀汉的既定国策。我们从很多正史里可以看到记载,诸葛亮之所以执拗北伐,就是为了北定中原,匡扶汉室。先帝的遗愿如此,诸葛一生的理想亦如此。《隆中对》《出师表》可见端倪;《后出师表》里说: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同时,在乱世北伐也是为了扩充疆域。当时益州地形险固,交通闭塞;物产富饶、民风闲适。如果不积极扩张疆域,则壮志将逐渐消磨。从土地面积来说当时最富饶的还是关中、洛阳一带,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孙吴占领荆州以后凭借长江天险也可偏安一隅。而蜀汉恰恰只有两川之地,领土最小,人口最少,如果只想偏安,覆灭只会更快。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战略是“以攻为守”“以战养战”,用主动进攻打乱曹魏的经济增长和战略部署。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点评说,蜀汉不北伐就是等死。

北伐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东州集团、蜀地集团建立的*权。执*掌权的是荆州集团,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国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虽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孔明:“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我依然认为瑕不掩瑜。伐就伐了,哪怕最后是失败的悲歌,哪怕是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在那样特定的朝代特定的环境下,该出手时就出手,任凭后人恣意去评说,这正是诸葛丞相的魅力之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论人品之高洁,无出其右。加上其堪比管仲、乐毅,作为一代儒生毕生接近完美地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所以诸葛丞相为古今历代读书人所景仰效仿。

罗贯中作为读书人、作为明初一大谋士,羡慕之余,托物言志,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刻画成神机妙算、侠肝义胆的半仙式人物,集千般智慧、才华于一身,同时奉蜀汉*权为正朔。

我们儒家文化里的坚韧不拔、率先垂范、逆流而上的舍身成仁的那种大义,让历史最终记住了他们。他们愈挫愈勇,在自己的时代做了他们所能做到的一切,坚定执着,他们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往事虽越千年,但当今处于盛世中的我们依然会被这种理想和信念所感动,能感召人的永远是精神的光辉!(张荣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拜谒武侯祠